产品展示
欧陆娱乐,互联网技术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应用电子计算机及通讯技术为行业、部门服务,实现信息的网上交流及快速传递,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因此,造价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如强造价信息的管理工作,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
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快速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有力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和我国加入WTO,要求造价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收集、公路工程造价信息,以信息的及时性、实用性、指导性吸引广大用户,服务于公路工程建设。
工程造价管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八个字,即“合理确定,有效控制”。合理确定即要求工程造价的确定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有效控制就是建立控制工程造价的责任制,投资主管单位、建设单位要对造价控制负责。
那么,怎样才能作好造价管理工作呢?笔着认为,必须大力加强造价信息管理工作。首先,作好造价资料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要以建设材料价格信息、调价系数、政策法规信息为基础,逐步增加造价资料分析、编制新的施工及预算定额、各类经济指标、人工机械租赁价格信息等,这是做好造价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缺乏造价信息资料,造价管理就像无米之炊。同时,必须强化信息的时效性,做到及时、快速。
要想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建立网站是其实现的最佳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传递、,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河北省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网站的建立,基本上解决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存在的信息形式单
一、传递速度慢、信息量小的不足,全方位地为河北省交通(公路)行业各级领导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中介咨询机构等部门提供公路工程造价信息服务。
本网站租用中国电信河北银河网服务器,采用两栏框架式网页结构,把一个网页分为两大块,左框为网页标题,右框为网页内容,形成提纲式结构,并且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把大量造价信息存储于其中,方便用户浏览、查询。目前暂开辟了以下十大栏目摘要:
(1)最新动态——主要报导省内外交通行业重要会议情况,造价从业人员资格培训考试及成绩,省交通厅动态及站内业务消息;
(2)定额信息——介绍近几年省站查定、编制、的河北省公路工程补充预算定额,完善修订后的河北省公路工程施工定额及新制定的河北省公路工程养护施工、预算定额;
(3)公路材料运输单价信息——刊登我省11个市的各月公路工程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地方材料、其他材料)价格、公路分等级货物运输单价,大中型建材企业产品品种、规格、最新价格、动向;
(4)公路造价文件政策信息——摘登我省近5年执行的公路造价管理有关文件、政策、法规;
(6)企业资信信息——对外介绍省内从事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科研单位、设计单位的资质、工作业绩、最新成果,大中型建树企业新产品;
(7)新材料新工艺设备——紧密结合我省公路建设实际,介绍公路工程中应用的新材料、成熟的新工艺、涌现的新设备;
(8)公路造价探究和探索——刊登我省及外省有关造价管理的新观点、交流新经验、探索新办法;
(9)本省造价人员监管信息———我省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甲、乙级合格人员名单及有关注册造价工程师资质管理文件、法规;
(10)外省造价文件指标资料———摘登外省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补充规定、高速公路单位公里投资对比、造价指标资料。
我站曾于1999年7月组建了河北省公路工程价格信息员网络,各市定额管理部门均建立了市县两级信息员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公路工程材料价格的调查和提供工作,为省厅及公路局和有关单位提供了许多有益的造价信息资料。但是,随着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原有的方式已明显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1)加强信息员的管理,提高信息员的素质经过近两年信息员网络的运行,我们发现确实存在一定的新问题。如摘要:有的信息员提供信息不及时、失线日了《河北省公路工程造价资料收集和管理暂行规定》,对信息员提出要求如下摘要:熟悉公路工程基本建设方针、政策、公路工程经济工作;热爱信息工作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最好具有五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对信息员加强管理,实行省市二级管理。省站负责管理各市定额部门及厅直单位信息员,各市定额部门负责管理本市市直及各县单位信息员。同时对信息员也提出奖惩办法。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探究新新问题,走出新路子。以往我们仅限于公路工程材料价格的调查及上涨指数的测算和。今后随着河北省公路工程造价信息网站的开通,就必须大力扩大造价信息的内容。在必须作好公路工程材料价格的调查和的基础上欧陆娱乐,,加强对建设项目招标信息、项目造价资料(征地拆迁单价、三新资料、结算价、造价上涨情况等)、公路货运市场运输价格、设备价格及定额和费用标准执行中的新问题和建议的收集、整理、工作。
为了确保造价信息的全面、真实、可靠,我们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渠道摘要:首先,对原各市省管信息员进行强化管理,目前各市定额管理部门价格信息员网络已基本形成。各信息员每双月向省站报送所收集的造价资料,经审核后在网站,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其次,大力加强和省内有关单位横向协作调查收集;最后,省站积极参和有关造价管理工作以便获取造价资料。
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普及应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在互联网技术驱动下不断发生改变。同时,互联网正继续向各行各业渗透。互联网在实现开放对等原则的基础上,能够向整个系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而能源互联网是以可再生分布式能源和互联网为核心而形成的新能源互联网,旨在实现能源的高效传输、利用,进行更广泛的分布式互联系统优化,实现能源分布式的有效供应,形成坚实的能源基础架构。
能源互联网借鉴了信息互联网的相关特征,但同时也有所区别,双方在网络功能、结构、设备、协议、服务、安全和服务对象等方面有所类似和不同。
借鉴信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能源互联网将向着扁平化、分散式域控制,以及以能量为中心的网络等方向发展。鉴于电力能源的清洁性、安全性和传输效率优势,能源互联网将主要通过电力互联网的形态体现。
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基于能源互联网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上述需求,支撑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需具备以下特点。
能源互联网发电设备包括传统能源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其中最主要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主要包括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等。风电、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发电、地热发电和潮汐发电是新兴的发电技术,当前主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风电和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发展相对成熟,是发展新能源技术中具有最大商业化发展规模前景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有很多优点,如无噪声、无污染、不受地域限制且分布广泛、不消耗燃料、建设周期短、经营成本低、无长距离传输、可现场使用、结合建筑物具有更好的便利性等。所以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常规发电无法比拟的发电方式。在能源互联网中,任何有风能和太阳能的地方均可以作为一个小电站配合电网进行供电。
储能装置在能源互联网中的许多领域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能源互联网中储能设备可以改善电能质量,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储能设备的应用是一种能够提高发电机的输出电压质量和频率质量的有效方式,同时增加了分布式电源和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的可靠结合是解决例如电压跌落、阶段时间停电等电网问题的有效解决方式;储能设备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动态功率的质量。另外,储能设备在提高分布式电源的经济性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电力市场中,分布式电源通常并网运行,有足够的存储功率,可以将电出售给电力公司,来满足电力调峰和紧急供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储能装置主要有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如蓄电池、氢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器、飞轮储能、超导储能等。
远距离输电技术符合我国电力发展的当前预期,也是国际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着重发展该技术是很有必要的。自2011年起,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区域逐渐出现了电力短缺的状况,例如浙江省,全省在2012年最大电力短缺额约近1000万kW,电力的可靠性供应难度逐渐增大,所以从其他地区到浙江进行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是比较可靠、有效的方式。运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技术不仅能够解决能源传输问题,而且能节省煤炭资源,因为输电的经济性优于输送煤炭且输送效率基本相当。该技术是高新技术的集成,在优化其他产业的研发和加快其结构调整等方面都能够起到催化作用。
能源互联网是可用于各种AC和DC负载的一种先进的智能电网。最近几年,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相应成本的不断下降,电动车使用率正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见的是通过电动车的联系,电力系统和交通系统的耦合程度将在今后继续加强。电气化运输系统,特别是电动汽车,将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能源互联网即插即用的功能需要能量管理系统来管理在不同负载时的转换器和通信。该系统可以基于本地信息进行快速响应,而当电压下降时,电网故障或者停电等事件发生后,系统可以从电网平滑切换,自动实现孤岛运行。
目前,中国首个开放开源为主导的能源建设云平台已经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立。该公司以“互联网+能源”为主导,通过互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智能硬件技术,成功开发了电建云平台。能源互联网的开发和发展能够驱动传统能源建设行业在工程、流域、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和产业升级。云计算可以根据即时网络数据,按需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计算,具有方便快捷、可靠性高等特点。大数据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有:海量信息的采集、数据存储、信息数据的预处理及其分析应用等。能源互联网的数据量比传统能源数据量要大,且种类繁多,其中包括能源传送、用户能源用量、电动汽车的接入、电能计量及分布式电源、能源日常的运行管理等数据,所以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入,能源、交通、建筑等各大行业将会形成有效交互和融合。能源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能源互联网将会有更广阔的未来。
金融危机第一步传导机制被相关学者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金融危机的“季风效应”、金融危机的“溢出效应”和金融危机的“净传染效应”。下面针对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危机第一步传导的影响进行分析和介绍。
“季风效应”主要指的是因为共同的冲击产生的传导,由于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商品价格的变化和经济政策的变化等原因,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的流入流出和货币危机等就属于“季风效应”。比如美元的坚挺在1995―1996 年间使得东亚国家的出口被削弱,并且引发了之后的金融困境。而1992―1993 年德国利率的上升也与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只有在将真实的危机情况准确地掌握住之后,才能够决定或者判断是否采用合作的方式加以应对,随着时间的变化危机的具体情况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及时传递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危机的传导会由于信息传递受到的互联网技术的影响而受到影响[1]。
通常来讲,溢出效应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两种,也就是金融溢出渠道和贸易溢出渠道。与贸易溢出渠道相比,金融溢出渠道具有更大的作用。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流动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得以极大加快,同时,资金还受到了衍生交易工具杠杆作用的影响,这样金融危机在国家间传递时金融市场变成了最重要、最迅速的渠道。金融市场会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这时候金融中介需要对该国家在其他国家市场中的资产进行清算,这样通过资本市场渠道、直接投资和银行借贷等方式造成与危机国家联系密切的另一个国家的市场缺乏流动性,使得另外一个国家出现资本大规模抽逃的行为,“溢出国家”资产价格会由于信息传递过程而出现大规模的联合运动。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危机的传导会受到互联网技术信息传递的较大影响。不拥有信息者和拥有信息者在遭受流动性冲击时,面对异国投资会出现各种反应,比如一国经济的基本面信号被拥有信息者了解之后,其就会因为流动性冲击而将该国资产卖出,而不拥有信息者通过间接方式获得信息之后,会由于在该国下降的资产报酬率而将在该国的投资撤出[2]。
投资者在某一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会由于对其他类似国家的信心危机和心理预期变化导致自身出现情绪的改变,这样就会出现“净传染效应”,而“羊群效应”则是净传染效应”的典型代表。在市场中投资者经常以其他投资者的行为作为参考将自己的选择走下来,这就表明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在产生羊群效应的时候,投资者个体就会出现趋向一致行动的情况,因此人们的行为会由于社会整体的一个较小冲击而出现巨大的偏移,个人在特殊情况下甚至还会将自己掌握的信息放弃掉,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附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进行收集,从而对真伪进行辨别的成本会不断的加大,在信息缺失的时候投资者会对其他投资者的资产组合进行模仿,因此会出现“羊群效应”。
现在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比如,所有的银行由于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而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于支付清算系统具有多边清算差额的特点,因此一旦出现微小的支付困难,就会导致出现全面的流动危机。目前,各大银行开始广泛的网上服务,而且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支付也实现了较快发展,这样就使得金融机构间危机的传导受到了较大影响。
金融市场包括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计量等,国际游资在全面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出现了非常频繁的流动,从而使得这四个市场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建立网上电子金融市场之后,金融市场具有更大的互动性,这样就使得金融市场间危机的传导受到了较大影响[3]。
各类金融机构在统一的金融市场中具有越来越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不断推广和应用网络金融服务的今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间具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网络金融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与网络金融相关的监管、法律等外部环境和适应其运作模式的网络金融市场、网络金融机构等。互联网技术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金融业技术的同时,也使得金融业面临着行业理念和运行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最终使得金融危机的传导受到了极大影响。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正事、文化、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进程,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随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改善,互联网技术也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标志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互联网时代被很多学者誉为信息时代,或后现代时候,但是作为技术本身,互联网又不可能逃脱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总是一种历史――社会的设计:一个社会和它的统治利益打算对人和事物所做的一切都在其中设计着。”因此技术本身不是中性的。任何技术都是人的发明,总是渗透着人的期望,体现着人的需要、目的,都负载着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称为潜在价值。而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又会显现出在设计需求、目的之外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实践价值,这种价值也可能产生正或负效应。技术本身的实践价值由于在设计开发技术的预期内是不能被预知的,同时也只有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被显现,因此这是一种不期价值,所以不论这种价值在实践过程中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都不能避免。
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工具,网络技术初期设计和研发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更快速,更畅通,同时不受军事打击的影响。信息传输的快速,优越,不受制性这是在设计之处的目的和潜在价值。但是作为一种极其优越的信息传输技术,本身的优势决定了其不可能仅仅改善军事信息传输。迅速在各个领域内发挥其巨大的优势,信息共享,信息传播,使得各个领域内都因互联网技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互联网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展现出另外一种实践价值,那就是:“规模的全球性、网址的唯一性、协议的统一性、功能的服务性”等。
美国学者亨延顿做出大胆推论,认为影响未来国际关系格局的将是目前世界上几大文明圈之间的冲突……诚如有人解析八国集团‘冲绳’内容时所指出的,无论富国宣称网络将为全球带来多少人类必不可少的福利,那都是一次维护既得利益者的瓜分世界宣言:世界秩序已定,网络规则出台,剩下来的就是如何执行。
结合云南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汉文化显然是主流的排他文化。首先,网络的普及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的一个标志之一。不可否认,网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得很多人知道了其他文化传说和故事。
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在普及互联网技术时处于落后的局面,加之汉文化在互联网上是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上属于稀有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有失偏颇,在一些方面或多或少会融入其他文化元素。所以,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普及中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受到网络霸权文化的影响。
笔者在沧源佤族自治县调研数月,对中学初三,高三的四个班级数个网吧内上网的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149份,部分统计结果如下:
上过网的140人,没上过网的9人;其中网龄大于1年的82人;每天上网大于2小时的65人;95人认为网络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获取信息,76人认为娱乐休闲;如果没有网络,80人认为不适应,57人认为无所谓;78人确定自己比一年前上网时间明显增加;在使用QQ等聊天工具之后,82人认为和朋友之间的交流基本通过网络,实际交流减少。对于上网是否改变了自己的作息时间,其中55人认为改变不大,43人认为改变很大;对于网络上的内容,79人认为先进且重要,而62人认为有点重要;对于网络上宣传的佤族文化是否线人认为完全不理解佤族文化。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网民的网龄至少1年,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为网络,最重要的是这些人认为网络所负载的种种元素代表着先进且重要。这都体现出互联网技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单向性,单一性”。汉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元素边缘少数文化元素的影响。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从产生、发展、壮大到传承的过程中,必然会从一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开始,在这个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下,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不仅发展形成套独一无二的民族特点,也会产生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又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是不仅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好阐释这个民族自身的一种方式。当不同民族的之间开始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这不仅使得人类进入了多文化的近代人类社会,也使得人类可以更好的面对自然发展。而“人类社会的每一种文化都会以其特有的方式把人们维系成聚合体,这些人群的聚合就是民族。”
云南境内有26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所特有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精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对民族繁荣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信息时代,作为“进步”、“文明”、“开化”象征的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很多地区已经普及了互联网。而网络上的主流文化的单一,少数民族网络文化输入大于输出,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网络作为一种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必然会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在信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单从互联网技术本身来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显而易见的优越性,但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在面对主流文化时的单一性又是实实在在的。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让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时代以新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使他们建立起自身的优越感,明白自身的文化的宝贵性,不盲从追逐所谓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并且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起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地和欧陆娱乐,领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时扬光大。
[1]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014年8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媒体融合成为了一项国家战略工程。尽管在此之前,业内对媒体融合自身利弊关系存在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变革是革命性的,总体而言可归纳为3个扩大。1)媒介主体扩大。伴随媒体融合,“媒体”的定义早已被扩充——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已经不能代表这个行业的全部,微博、微信及各种App为载体的新媒体蓬勃发展。搜索、点赞、评论、转发,乃至原创内容,受众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由以往的被动接受,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和制作者。可以说所有的新媒体用户,都“充当了一个组织化媒体的角色,成为一个‘准’公共传播者、社会化的传播者”[1]。媒介的主体由传统意义上的官方新闻媒体逐渐扩展到全民,众媒时代线)传播受众扩大。媒体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载体与形式的改变。在不同形式的媒体独立发展、各自为政的年代,每种媒体都有自己有意或无意建立起的“受众门槛”,这个门槛一方面是受制于媒介形式的特点,例如纸媒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受到不同层次受众对不同媒介的选择习惯和偏好的影响,例如小孩和老人钟爱电视,纸质刊物通常被知识分子阶层所选择,即便是互联网,一开始都只是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体的特点相互交融,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融合了几乎所有传统媒介的属性,使之前分散在各类媒介中的受众集合在同一平台。3)传播内容扩大。由于版面、时长等空间或时间上的限制,既有的流水式生产体制下的传统媒体很多时候所能提供的信息容量非常有限,加之线性传播的特点,媒体所设置的板块(频道)也相对固定,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但在融媒体语境下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拿时政新闻而言,对于央视来说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的时政新闻,可谓字字千钧、秒秒政治,每一个镜头的顺序、时长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从2014年11月起,央视新闻中心开始尝试在新媒体上进行时政新闻的微视频报道,以大段的同期声代替了画外音解说,多角度独家画面展现现场,使刻板的时政新闻变得接地气,观众接受程度提高,大大增强了时政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移动互联网打造的媒介平台给了内容更多的传播机会,也为媒体和普通网民提供了原创的动力。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传媒技术的发展是促成媒介融合的基础动因之一”[2],可以说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就没有实现的可能。1)搭建媒介新平台。从1973年第一部手机诞生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它真正成为人们所依赖的获取信息的媒介平台也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以来,不过几年——2012年,手机网民的数量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而如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3]。由此可见,真正使人们接纳并依赖移动端传媒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媒介平台上,各类媒体在形式上得以整合。2)宽带技术环境改善。以往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将电视装在手机里”,但低网速高资费的情况客观上限制了视频媒体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发展。随着宽带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带宽提升、网络资费降低,加之网络视频技术的发展,视频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可能。3)改变生产流程与产品形态。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实现资源共享和及时传播,可以省去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在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时间及物料消耗。同时,信息的及时交流传递也能为媒体报道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得到提高,以发挥各自媒体在融合环境下的独有优势,避免信息赘复,报道同质化。4)大数据护航“内容为王”。媒体融合不仅仅是媒体在形式上的融合与变革,“内容为王”的原则在融媒体时代同样适用,而内容必须建立在用户的需求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就是围绕受众的需求,将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居于主导地位,“利用媒体形态的多样性,采集用户的行为习惯、观点态度,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出用户的基本情况,做到信息针对用户的精准投放,不断增强用户体验。[4]”3媒体融合的发展战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动力和机遇,同时要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媒介融合,媒体机构得以长足发展,需要满足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应对其产生的问题与挑战。1)创新媒体机制。媒体融合实体的诞生不只是资产的整合那么简单,运营发展需要新的媒介运营机制作为支撑。原有的生产流程及管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融媒体这个新事物。目前的一些实践已经对机制创新有了尝试:以受众需求的内容为导向,打造“中央厨房”等融媒体机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和机构重组。此外,对原各媒体人员的管理与评价奖惩机制、人力资源的引进流动等都还值得探索,最终形成一个整合运作以及跨媒体联动的管理架构。2)发挥特色优势,打造自身品牌。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各种媒介形式都能被轻易运用,如果仅仅是将各种形式简单堆砌,不注重找到和坚守自身特色优势,生产出的媒介产品就会千人一面,失去创新活力和人文底蕴。例如同样做新闻客户端,“网易”受人关注的重要原因在于犀利的跟帖和评论,“澎湃新闻”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它的原创时政稿,而“今日头条”靠个性化定制取胜。尽管媒体融合强调聚合,但不能因此而排斥媒介的细化和细分。当媒体有了各自的“标签”,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受众。3)探索内容导向之路。前文提到,无论媒体是否融合,“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核心。坚持内容导向,依然是所有媒体发展的原则。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变,对媒体判断选题的价值高低,确定内容的好坏与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媒体能轻松明了地掌握受众的需求,因此适当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是媒体在生产内容时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也有观点认为,“受众对新闻的个性化定制或者参与,兴趣有限。受众所渴望的是控制权: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任何所需新闻,拥有选择的权利而非不得不做出选择。”[5]基于此观点,媒体在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时也应把握好“度”,不要一味迎合用户偏好。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赋予受众更多的主动权,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被简单直接的双向互动所取代。这也给媒体确定选题和内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新闻报道中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如今年央视推出的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就是一次较好的尝试。节目直播过程中,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创造性地引入“在线观众席”,全球网友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实时抢票,成为节目现场参与者,直接分享观点,向嘉宾提问,全程互动[6]。4)完善机制提高意识,谨防侵权发生。移动互联网在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无界共享之后,可能出现的侵权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一是隐私权。当人们的各类信息在投放到大数据的“云端”时,或许某些不愿意被他人涉足的“隐私领域”也遭遇到了侵犯。第二是版权。版权保护问题在近几年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版权问题的遏制又遇瓶颈。新媒体产品往往涉及更为复杂的版权权利关系,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版权需要明晰和如何授权使用问题[7]。若不防止以上两类侵权现象的发生,对媒体的公信力、创作的积极性、实际的经济效益,以及公民的基本权益都会造成影响。
[1]杨宝军.论新闻的社会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2):28-3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4]刘铮铮,曹三省.大数据与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简析[C]//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
[5]熊铮铮.用户真的需要定制新闻吗?——一项基于荷兰媒体与受众的调查[J].新闻记者,2015(4).
[6]央视网.通社情民意,传递中国声音:《中国舆论场》重磅亮相[EB/OL].[2016-03-23].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都能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初期,确实不适宜过严的监管和规定。但要看到,以安卓开放平台为主的移动市场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严密的产业链,并急速膨胀扩张。这也使其中的一些严峻问题凸显出来,开发者、广告商、SP(SP指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负责根据用户的要求开发和提供适合手机用户使用的服务。)等厂商肆意利用权限收集用户隐私、恶意扣费的现象屡禁不绝。甚至有部分开发者、厂商、第三方平台相互勾结,进行恶意扣费、贩卖个人信息等不法行为,对消费者和行业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而这样的乱象中,仅靠从业者的自律想要肃清整个行业,显然是杯水车薪。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有一个规范的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大概念下,要解决其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还得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从技术、法规、监督各个方面,给整个行业和市场带来“正能量”。
2010年的5.17电信日显得格外让人瞩目。虽然世界电信日已经走到了第42届,但是真正让普通消费者感觉无穷威力的是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从2010年开始,已经彻底从神坛走向了生活。2012年传统互联网巨头,如腾讯、360、盛大等传统互联网公司瞄准移动互联网,进军移动互联网,部署各个节点,制作手机移动客户端,捆绑用户。
①用户体验至上:如果一个商品或一项服务想要成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更加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如何了解消费者体现简单、精准的用户体验上,将决定其爆炸能量的大小,必须从与消费者发生第一点接触开始,越精确越好。②盈利策略不可急功近利:这些客户可能只用过手机的简单功能,盈利模式的策略上,需要企业性化和简单易懂的指引,移动互联网的强大平台,已经成为全方位、立体式。③找到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物品和这个物品的位置密切相关的信心,最有杀伤性的形式,这种集定位、搜索和精确数据库功能的服务必定将手机提升到改变世界的境界。森合万源的创新是颠覆性的,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是暂时的。在产业链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的情况下,握在你手中最大的砝码就是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让你有更大的话语权和议价资格,业务创新能力则决定了自己的“卖点”。④把握移动营销新模型: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品牌文化,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模型与传统营销最大的不同,通过口碑传播吸引更多的客户,随之参与互动,移动互联网的营销模型与传统营销最大的不同,就是直接让正确的客户为企业说正确的话,冷冰冰的广告式营销终将在这个时代里慢慢衰退。⑤整合产业链之外的资源:只要能把握移动互联网的前提,抓住行业强势资源,相关节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产业的资源。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它们的增长速度都是任何预测家未曾预料到的。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总数超过3.6亿,互联网用户总数则超过1亿欧陆娱乐,。这一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增长现象反映了随着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移动性和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完成想做的事情。所以,出现的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短信、铃图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经过几年的曲折前行,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业务未来短期3G手机的主要服务应用除了手机支付外,还包括手机视频、资讯阅读、影视点播、游戏、GIS地图等。在更远的未来,将会通过专业技术把很多应用转移到民生工程方面,通过专业技术创新带动民生工程中的各种便民服务。可以预见,未来互联网产品设计将依据终端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比较传统的桌面互联网,它向传统的媒体靠拢;另一部分是手机移动终端,它更加突出即时信息传播和数据的异地存储。而且,未来的手机应用将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更加人性化,已不再是简单的软件应用,而是融入高新技术、时尚流行、虚拟社会、网络经济以及多种用户心理的人性化解决方案。
[2]朱永海.从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演进透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9(2):16-21.
[3]钟章队等编著.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J].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10(15):323-325.
[4]吴伟,王志勤.移动互联网技术标准[J].中兴通讯技术,2009(7).
[6]刘昌华,张巧琳.试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技术[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12).
移动学习的定义可参照英国诺丁汉大学沙尔普斯[1](MikeSharples)教授的提法,即“移动学习是通过手持式移动设备实现的跨越不同情境和地点的学习行为方式,包括那些通过使用个人移动设备在不同地点发生的结合课堂学习和扩展学习的全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移动学习的实现媒介和学习过程发生的时空多元化等特点。从内容与形式看,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性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这种理解更为强调实现的手段和技术[2]。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世界正从传统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到无线互联网时代。新一代的无线网络,因无需物理连线及访问便捷,建立起人们对互联网的全新感受。目前常见的无线网络技术有:GPRS、3G、WiFi、WiMax、ZigBee、BlueTooth和超宽带网(Ultra-WideBand)等[3]。它们被广泛布设在大中城市的机场、办公楼、体育馆、咖啡厅、家庭等场所。这些无线互联网技术以其接入方便和可移动性等优点,让用户摆脱固定网线的束缚,充分享受了上网的自由与便捷,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应用。此外,近年来数码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得最初价格高昂的移动终端设备变得日益大众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智能终端在一些发达城市的大中小学生中也得以普及,他们常常利用这些设备进行资料共享、问题交流、信息查询等操作。在这一背景下,由无线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移动学习应用得以蓬勃的发展。具体来讲,无线互联网移动学习特指在无线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支持下,通过无线终端设备来访问学习资源,灵活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如图1所示)。早期的移动学习主要以较大的笔记本电脑为媒介,使用场所相对固定。现在移动学习已广泛扩展到PDA、平板电脑、上网本、智能手机等任何可以无线访问互联网的手持设备。在这一学习方式的支持下,学习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活动,这种便利大大促进了人们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
现代高职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即培养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理论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千变万化,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毕竟有限,教育机构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这就更多地需要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多数学生在踏入职场后往往因工作繁忙而无法开展集中性的正规学习,而移动学习“短”、“小”、“精”、“活”的学习特点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4]。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倡导和推广移动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莎尔普斯教授认为,移动技术可以支持多种形式的学习。第一类是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Learning),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所处的环境,选择对自身有意义的和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学习者具有学习需求,就可以传递学习内容。第二类是对话性学习(ConversationalLearning),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交流或对话进行学习,通过讨论分享思想,如带有在线聊天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就能支持移动对话性学习。第三类是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特别适合支持小组学习,比较典型的是问题解决,首先是个人尝试解决问题并获得答案,然后与小组讨论差异,小组得出解决方案,再将其呈现给全班,因此,学习者将经历从个人学习到小组学习再到全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重新思考和改变对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方案。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师应设计出合理的移动学习任务,并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来完成。图1移动学习应用模式
高职教学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职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移动学习的内容应注意结合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目标进行确定。通常可在课堂教学中介绍基础理论、主要概念和关键技术,将一些辅的教学媒体纳入移动学习中,以便学生在课后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适应高职教学需要并能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教学模式。例如,在《国际商务模拟》这门课程中,可参照实际商务案例让学生分组完成某个项目。学生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必须掌握相关技能并协作完成一系列任务,如搜索企业背景信息、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熟悉商务礼仪、制定商业文件、召开商务会议等。完成这些任务通常需要使用搜索引擎、观看在线视频、制作电子文档、组织在线讨论等,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移动学习来实现。考虑到移动学习通常发生在室外比较嘈杂的公共空间或交通工具上,学习者注意力无法持久,手持设备也通常具有屏幕较小、计算能力较弱的局限性,所以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应更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每次提供的信息量不能太大。通常可将大的项目拆分成多个小任务来实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易产生挫折感、自律性较差、学习主观能动性差等弱点。然而,这些学生又同时具有互联网应用能力较强、易接受新生事物、迫切追求职业成功感等优势。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松散型的非正式学习形式,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并由教师积极引导,才能发挥出好的教学效果。就如何有效开展移动学习的角度而言,可以借鉴科勒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5],即从“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相关性”、“Confidence-自信心”、“Satisfaction-满意度”这4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移动学习:(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前述的项目教学法,由于其仿真性和参与性强比起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此外,移动学习的素材选用也宜由简到难,材料内容要生动具体。例如在学习商务礼仪部分时,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是很好素材形式。(2)移动学习的内容应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互为补充,保持一定的体系和连贯性,让学生能通过课外移动学习,直接促进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3)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研究表明,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和其它学习者沟通并以好的表现获取认同感,从而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对于比较内向的学生还能因移动学习方式的独立性而积极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及时通过肯定和鼓励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信心。(4)教师应注意加强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互,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为课程考核选择公平的学习表现评估方式等。
移动学习是伴随信息技术发展产生并还在不断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因此,应注意结合高职教学需求,充分关注新技术带来的应用方式。例如现在的移动智能设备多带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模块,能随时获知设备所在的位置。基于此技术实现的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LBS)就是无线互联网的一个新型应用。该技术应用在移动学习上,可通过分析学习者所处的位置和状态,智能化地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例如,当监测到用户所处的位置是在校园的图书馆时,系统可为学习者提供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任务;如果发现用户所处位置不断变化,即处于乘公交或地铁的状态中,考虑到这些情况下学生精力无法长久集中,可提供一些简单的学习材料如音频、视频等。Voxy即是采用LBS技术由一家西班牙软件公司开发的著名移动学习软件。该软件能够根据用户所处位置给学习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其应用目标是让学习者实现“在情境中学习知识”。通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Voxy提供的某地商业机构地图及相关业务信息的用户界面,当学生到达某个银行附近时,系统能马上提供相关信息,告知学生该银行能提供哪些商业服务及应如何办理,同时辅以相关音频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如何开立账户、办理贷款、偿付支票等。这种实地发生的情境式学习使学生获得了非常直观的体验式学习,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个新技术应用实例是最近在智能手机上出现的非常热门的一种“听读”软件。这类软件能将网页或电子书上的文字自动转化为语音,即将移动设备上的字“读”出来给学习者,非常适合移动学习的需要,可用于学生语言类和专业知识类等内容的学习。此外,MSN、飞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和博客、论坛等在线交流工具使移动学习的参与者突破了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同组学生多样化的协作方式,也是提高移动学习效率很好的工具。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移动APP在消费级领域发展得风生水起,而APP在企业级应用领域却步伐迟缓。相关数据显示,Interbrand排名全球前100名的品牌中,90%以上拥有自己的App,甚至许多企业拥有不只一个APP。同时多家国内APP开发公司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国际性品牌的中国公司也秉承了这个特点。通过权威调查了解到,2013年,从开发个人APP转向企业APP的趋势以及企业的关注度有明显增长。近日,很多公司正式其企业级APP,通过为传统企业打造APP和提供运营服务的方式,帮助传统行业企业快速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基于此,移动APP将全面进入企业级应用市场。很多移动APP研发是传统企业进入移动互联网便捷的途径,企业可以实现信息、地图导航、在线沟通、直拨企业电话等多项功能。以中搜为例,中搜“移动船票”还将为企业提供新浪微博、微信和中搜V商的账号服务,在一个后台操作就能在三个平台显示信息。
随着星巴克、沃尔玛等大型实体店相继推出APP工具进军移动互联市场,中小企业也跃跃欲试。但是,目前APP产品主要集中于普通用户市场,而企业APP市场基本是一片蓝海,尤其是在传统的中小企业市场,更是空白市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全国企业总数的98%,所贡献的GDP占全国GDP的60%,提供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量的50%。另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适合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传统企业近百万,预计市场规模达220多亿。而且,一些传统企业在移动互联网的投入已经占到企业营销费用的30%左右。“现在国内寻找外包公司做企业APP的企业有很多,但产品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配合营销都没有想好,很多环节都会出问题。”业内人士表示。新传媒网总裁王斌坚信,移动应用下一个爆发点是企业级APP。企业在移动端营销,定制化的企业APP具有的综合尚不可替代,对此关注的企业需要探求更成熟的营销模式。易观国际副总裁刘怡则认为:“未来企业APP将像今天的企业门户网站一样普及和必需。”
如何把握移动互联网的脉搏,使之为我所用,是企业老板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先知先觉者开始尝试各类方法:微信、微博、二维码手段频出。当企业面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平台,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将用户资源整合到一起,构成企业自己的“移动互联网阵地”?由原阿里巴巴、腾讯、金蝶等多位资深IT专家创办的宇鑫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微站360。微站360,不仅仅是构建企业的手机网站。它整合企业网络营销推广的要求,将微信、微博、二维码的数据接口一一打通,把来自这些开放平台的流量汇入企业的专有门户,从而大幅提升营销的精准度。加强企业和客户互动的同时,凸显企业品牌与商业价值。除此之外,宇鑫互联还在微站360的基础上,研发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商城、智慧景区、智慧会展、智慧企服等一系列移动应用。通过微站360,企业可以与数亿微信用户和微博用户联接并互动,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展示企业品牌形象,进行营销推广和互动,进而提升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移动互联网最终也会形成PC的局面。随着移动设备在硬件性能上的提升和浏览器效率的提高,基于浏览器开发的应用,其运行效率和展现效果,将很快追上基于操作系统的客户端APP。更重要的是,建立在HTML5基础上的WebAPP模式能弥补客户端APP几乎所有的缺点,有望让移动设备的应用回到浏览器的平台之上。因为基于浏览器的应用,能够实现自动更新,不需用户自己进行升级。由于HTML5的通用性,只要浏览器支持HTML5,就意味着使用HTML5开发的应用,可以在所有的操作系统和机型中“开发一次,到处可用”,形成了巨大的跨平台优势。据悉,UC已经在其新版本的浏览器中推出了Web APP平台。首批有三十款应用,主要为资讯以及娱乐类。事实上,Facebook也在计划搭建自己的Web App体系。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正在秘密开发一项名为“斯巴达”(Project Spartan)的HTML5应用项目,以摆脱苹果APP Store对其在移动领域的束缚。很多专欧陆娱乐,家表示,之所以手机浏览器不如PC那么强势还有一大原因就是内核不开放。优视科技产品总裁何小鹏表示,根据他们的测试发现,大部分厂商如iPhone,Windows Phone浏览器内核的对外开放程度正在减弱,远不如PC中的IE。这导致一般的“壳浏览器”厂商无法像以前一样获得核心的资源。
如果APP开发只能由专业的开发者或者团队才能完成的话,这个成本就非常高,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所以,如果有更好的技术或者工具能够简化APP的开发的话,相信APP的普及速度将会更加迅速。我们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互联网。
[1]张为民.产业融合将成为主流――记未来10年的移动互联网[J].程序员,2010年12期.
在电网建设中,输变电设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元件,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电网运行的质量。因此,加强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监测和管理就成为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各领域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输变电设备管理中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能够增强设备的检测效果,同时还可以提升设备运行管理效率,对整个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和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互联网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下的一种计算机技术,其中,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其主要采用红外感应器和激光扫描设备将不同的物品和网络连接在一起,通过信息交换的方式来实现智能化的定位和跟踪。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受到人们关注的程度相对较高。其中,电网中支撑互联网应用的基础技术是感知标识技术,主要通过感知物理事件和数据的方式实现感知识别功能,其包括的技术有智能传感器、无线射频设备以及电子代码等技术,此外,还有通信网络技术,这种技术是提高感知识别信息可靠性的关键所在,其网络包括传感器网络、无线自组织网络以及互联网协议下的一代网络等。
互联网技术下的输电设备状态感知层通过在重要的设备上部署传感器,然后使用监测数据采集装置,对输电线路中的各种信息实时进行采集,再以网络的形式将这些信息传播到数据中心。在线监测系统在输电线路中的应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导线温度监测、线路绝缘子监测、线路运行中图像和视频的监测、雷电的监测和定位以及线路故障的监测等内容,各种监测信息数据通过多种传感器功能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获取监测的数据结果。在输电线路监测过程中,供电问题是该线路感知层存在的最大问题,目前我国采用的供电方式主要是太阳能供电,还有研究者对高压电磁取电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是这种方式取电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输电设备状态监测网络层早期采用的通信方式为GPRS通信,这种通信方式不仅难以提升电网监测的安全性,存在监测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同时还导致电网运行效率低下。随着3G网络的发展,电网通信速率不断改善,但是在电网安全运行方面还不能够达到智能电网的基本要求。国家电网通信公司近年来采用新型的电网构建方式,采用无线宽带和OPGW光缆衔接的方式来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通过对这种方式的研究发现,其效果相对于3G网络技术的应用比较明显,因此将这种无线宽带和OPGW光缆连接的方式作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监测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下,输电设备的状态监测应用层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一个是输电线路在线监测平台,另一个是线路运行的辅助系统。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输电线路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变电站智能化实现的同时也需要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变电站设备监测过程中符合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基本要求。如下图所示,为智能化变电站设备的基本结构图,智能化变电站中,感知层主要体现在过程层,应用层对应的则是智能化变电站的站控层。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变电设备的感知层主要利用各种传感器实现关键数据的采集,包括对变电器、容性设备以及环境动力等数据的采集。针对变压器的状态进行监测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振动波普监测法、局部放电法、绕组变形法等。GIS状态在线监测的方法主要有气体压力法、触头机械特征监测以及局部放电监测等。变电设备管理层中包括感知层和网络层,网络层主要以站内通信网络为主要发展形式。随着传感系统的发展,无线通信网络在变电站中的使用可以实现通信资源的共享,可以对数据进行多方位综合分析,促进了互联网技术在变电环节综合管理作用的体现。
互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收集变电设备中的各种信息,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从而有利于管理者了解设备的使用现状,方便对设备的未来发展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设备风险评估方法。此外,通过对传感器的应用可以加强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评估,在结合相应的理论数据依据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评估方法,最终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方便后期对输变电设备的综合管理。
互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运行管理,对各种设备信息加以控制,方便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浏览和查看,最终确定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对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起到重要的作用,促进智能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了解移动互联网基本概念,掌握移动互联网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熟悉移动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掌握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案。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没有成熟教材、核心技术变化、缺少实验环境等问题。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由于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学方式不科学、考核体系不完善、师资水平有限、学生能力良莠不齐等原因,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
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移动互联网使人们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社交、位置、视频、购物、工作等移动互联网服务。真正实现了“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能的服务”的思想。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人,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其巨大的潜在商用价值越来越被业界看重。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一个新兴技术,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存在定义不明、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变动等问题。目前已有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教材数目并不多,而且缺少精品。虽然各书籍侧重点不同,但内容基本包括:移动互联网概述、IP技术、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移动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业务与核心技术等方面。基本都侧重于理论,内容广而杂,不利于学生自学;而且教师无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有限课时内将全部知识点讲解透彻。另外,部分教材内容已被淘汰,也给教学工作的安排和规划造成影响。
该课程实验基本涵盖IP技术、无线网络、移动应用开发等。但此类内容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储备,且对实验室配置要求较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演示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等,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操作、解决实验问题的时间就不能保证。另外,随着高校扩招,教学基本都按照大班进行,实验环境不能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实验,或存在实验室配置更新滞后,无法开展最新实验等问题。实验课时、实验环境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移动互联网技术学习需要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基础知识铺垫。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在高校教育中又普遍采用早已制定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所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可能出现课程衔接不当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高校教学中,采用集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透彻讲解各个章节点。而且侧重于理论的教学方式,加上专业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不能及时理解,容易造成缺少学习兴趣的局面,增加教学难度。
学生课余时间不属于教学规划时间,学生虽然可自主选择学习,但由于受到学习资料来源限制,自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所以该课程教学容易陷入教师讲不透,学生没兴趣、听不懂、不愿学的恶性循环状态。
移动互联网技术涵盖面广泛,涉及理论知识颇多,而且每个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仅靠教师的有限讲解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为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可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查阅资料,对相关知识点做出基本了解。在课堂教学进行时,打破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采用教师启发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对内容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基础知识,认同观点,构建知识体系。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到学生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保证教学效果。
研讨式教学不仅能用于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和最新前沿知识,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方式进行。以移动网络建构为例,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比较其对资金投入、技术要求、后期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恰恰就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
为将该课程“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思想应用于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可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中,网络已经做到全面覆盖,而移动终端也被普遍使用,这些都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教学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教师提前将教案讲义、课程重难点指引、参考文献等内容放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学生只要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接入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既可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预习、复习等资料,又可以通过终端仿真和录制视频的形式,提前查看实验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在终端设备上进行仿真实验,熟悉实验设备、安装顺序和实验步骤。在具体实验环节,可采用分组形式直接进行实验,大大节约实验时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主性。同时解决课时不足和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移动互联网,还可以将慕课、微课等新兴教育模式与内容引入日常教学中,方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前沿技术,解决教材受限问题。鉴于慕课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齐全、授课质量高,微课时间短、内容精讲,涵盖了课前知识储备、课堂核心知识讲解、课后重难点检测、互动交流等教学全部过程等优势,引入上述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还可以打破时间、师资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为满足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学需求,科任教师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快速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而教师也可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最新专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分享教学心得,提高自身水平。
革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学生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对高校、教师、学生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鉴于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共享能力,也可能出现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缺少自主思考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减少学校教育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差距。
[1] 薛冬娟.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6(3):61.
[2] 吴大鹏.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