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娱乐官网入口,郑州 侯孝贤《悲情城市》(4K数字版)

 

  主演:梁朝伟/辛树芬/陈松勇/李天禄/高捷/陈淑芳/太保/梅芳/林照雄/金士杰/柯素云/吴义芳

  个人,如果勇敢地站出来想阻止时代洪流,多少像奋力扑向风车的唐吉坷德,往往只能当殉道者,而更多时候,个人甚至连选择当旁观者的权利也没有。可是普通人的悲剧,无疑能照出历史的荒谬与残忍。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台湾光复,基隆一户林姓人家眼见也要过上好日子,但人算不如天算,林家大小波折从此不断。“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家中的四兄弟更是只剩下老老实实开有一家照相馆的聋哑人老四林文清(梁朝伟)。

  然而悲剧并没到此终止,因为和进步人士有联系,林文清也没能逃脱被逮捕的命运,到此,林家男子只剩林文清和吴宽美(辛树芬)的幼儿——他尚呆在襁褓中咿呀咿呀地学语。

  如果说杨德昌的《一一》是一部家庭史诗,那么侯孝贤执导的《悲情城市》则是一部台湾史诗。首映时欧陆娱乐官网入口,,台湾地区“解严”尚不到两年,这部电影冲破当时的多年禁忌,是第一部以“二二八”事件为背景的影像作品,也是第一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华语电影。而此时的侯导虽然已经在影坛崭露头角,但接连的票房失利,让他的事业陷入瓶颈期。

  20世纪80年代,逐渐起飞的经济,摇摇欲坠的威权统治,台湾在外交上的尴尬地位,这一切都塑造了一个独特的空间,一大批文人、艺人对台湾在地文化的挖掘和自主创作意识的形成,让侯孝贤能够在那样不可复制的时代,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去追问台湾的变化。《悲情城市》的制作身处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但庆幸的是,资本看到了《悲情城市》,资金的涌入保证了影片的顺利拍摄,但尽管如此,《悲情城市》的制作也并非一帆风顺。

  2007年侯孝贤在接受美国学者白睿文访谈时曾回忆这段往事,他说由于高度城市化的发展,当年的场景全都不复存在,只能重新搭建。从技术角度,由于侯孝贤的高要求,整个团队克服了非常多的障碍,这部影片不但是台湾地区第一部使用同期声方式摄制的电影欧陆娱乐官网入口,,同时还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

  影片的一大亮点就是演员梁朝伟的无台词演出。但是这一人物设定并非原初设想那样,而是因为梁朝伟的国语说不好,台语也说不好,干脆被改写成了“哑巴”。与此同时,侯孝贤的剪辑师廖庆松也是侯孝贤电影美学构成的一部分,香港电影学者林年同曾提出过“镜游美学”理论,他将中国画轴中的“游”的重要美学概念融入进了中国电影美学理论,“游”指的是游动的画面,移动的观看方式。侯孝贤的长镜头运动恰好符合了这一点。缓慢流动的镜头感彰显了含蓄淡雅之美,摇镜头的使用俨然也符合中国卷轴画中散点透视、移动观看的审美原则。在这种美学思维下,剪辑时间也被拉长,剪辑师花了四个多月才完成。

  但影片也没有让人失望,这部电影获得了第4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几个月后在台湾地区上映,收获3491万新台币的票房,位列当时台湾地区华语电影票房第二名。时任威尼斯电影节选片人的马可·穆勒后来回忆,当时的评审团里有意大利导演普皮·阿瓦蒂、美国导演约翰·兰迪斯、古巴摄影师内斯托·阿尔门德罗斯和中国导演谢晋等人。外国评委虽然也觉得《悲情城市》不错,但他们无法理解电影的许多细节,也看不懂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是谢晋发挥了自己说理的能力,一点点让这些评委明白这部电影的表达,最终大家将最多的票投给了《悲情城市》。《悲情城市》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关注,以侯孝贤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也开始被世界影坛关注。

  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悲情城市》从电影内容到电影之外的独特。而镜见当下,我们又可以窥见这部影片之于电影观众、中国电影史、电影美学的研究意义。让人欣喜的是,2023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刚一开票,三场《悲情城市》的电影票在6秒钟内被一抢而空,以至于后来网友爆料有黄牛在闲鱼网上转票,两张《悲情城市》被炒作到8000元,可以从侧面看出这部电影在影迷心中的地位。

  本次展映的版本也是4K数字版,与北影节、上影节、金鸡影展放映的版本一致。

  侯孝贤,台湾电影导演。父亲原本为当地的教育科长,1948年全家移民到台湾,属外省籍客家人。侯导今年77岁,是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曾获得威尼斯金狮奖和戛纳最佳导演奖。北大电影学者戴锦华曾力赞他是“今天最伟大的亚洲导演”;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作为侯孝贤的“迷弟”,曾公开表达受其影响走上电影之路,“我就是他其中的一位儿子”;韩国电影大师李沧东也曾表示“我非常喜欢侯孝贤,几乎看过他所有的电影,他心理上跟我有许多共通之处”。

  侯孝贤童年及青春期在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度过。侯孝贤在1973年踏入电影界,担任李行导演《心有千千结》的场记,借此慢慢的累积经验,1975年开始编剧第一个剧本是赖成英执导的《桃花女斗周公》,并兼任副导演。在1980年,侯孝贤执导第一部电影作品《就是溜溜的她》。1983年,他投资拍摄《小毕的故事》,担任副导演与编剧,自此开启“台湾新电影”风潮。同年与另外两位导演万仁跟曾壮祥合拍的《儿子的大玩偶》,是第一部全台语发音的文艺片,开始小有名气,并且开始拍摄写实性较高的电影,例如《风柜来的人》和《冬冬的假期》。

  侯孝贤的电影创作历程,就像他电影中的那些人物一样,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从探索到超越的过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带有对台湾社会、现实、人性与历史文化的思索。进入1990年代,侯孝贤的电影风格更加成熟和鲜明。他的作品如《戏梦》和《好男好女》,以其长镜头、深焦距和缓慢的叙事节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电影语言。这些电影不仅在艺术上获得了认可,也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21世纪的《千禧曼波》和《最好的时光》等作品,展现了他对现代都市生活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同时也体现了他在电影叙事上的创新和突破。

  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勾连和融合在侯孝贤与作家沈从文之间慢慢延展。《沈从文自传》中叙述观点 “客观” “ 宽容” “ 平淡” 的启发了侯孝贤的创作观念。于是,侯孝贤颠覆了中国艺术美学强调美与善统一的传统,而致力于追求美与真的统一。在影像美学风格的审美创造上,侯孝贤主要是通过对长镜头、深焦距和定镜拍摄的综合运用,打破了纪实美学与诗意电影间的界限,从而达到了写实与写意的完美结合。

  1985年,侯孝贤的《童年往事》获得了第3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认可,也标志着他的电影开始受到国际关注。随后的《悲情城市》更是获得了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侯孝贤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巩固。2005年,侯孝贤获得东京影展黑泽明奖的肯定,并于2007年8月,获得瑞士卢卡诺影展荣誉金豹奖。同年11月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并出任香港浸大电影电视系MFA 课程荣誉顾问,并举行为期四日的侯孝贤导演大师班。2023年,侯孝贤因“诊断出阿兹海默症”告别影坛,而2015年的《刺客聂隐娘》,也就成为这位国际级华语导演最后的绝唱。

  侯孝贤曾说:“我的写实是迷恋于再造的真实, 好像在真实世界里人物可以单独存在。”侯孝贤影片题材最重要的一致性在于都是以“台湾”为题材,为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和心境塑像,同时又加入个人体验式自传书写,从而在对于乡土台湾的描绘中,完成对台湾本土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唤起观众深思。

  从《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再到后来的“历史三部曲”,侯孝贤总是把成长这个主题灌输其中,而个人成长体验在他的影片中的痕迹如影随形,其中讲述与童年告别以及孩子与成人世界关系的《冬冬的假期》是编剧朱天文的儿时片段,《恋恋风尘》是编剧吴念真年轻时的个人经历,《童年往事》则是侯孝贤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自传。而在其背后,则是对台湾本土成长之变的思辨。

  如果说揭示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对立仅仅是侯孝贤在书写台湾当下的现实,那么《悲情城市》的深入反思历史,则是侯孝贤以一个艺术家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来关注台湾本土的历史记忆,关心平凡人在历史进程中的生死沉浮。通过他们,揭示台湾独特的历史人文背景下的人的生存状况。

  《悲情城市》影片的视点始终关注林家各个人物的命运,通过个体命运的转折关照大多数普通台湾人在历史变迁中的遭遇,由此超越个体经验,重构了一段群体的黑暗惨痛的历史记忆。《戏梦人生》则是“口述历史”的影像化再现。

  电影的诗性,体现在电影创作者及影片主人公,能够尝试着对人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做出全面观照,有着人物深刻的生命体悟及独特的情感印记。

  侯孝贤电影的诗化表达,在艺术手段、叙事策略、审美追求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诗化的境界。他的电影犹如一股清泉般的存在,不煽情、 不夸张、不套用传统的叙事技巧,甚至没有太多的情绪起伏和强烈冲突,却能打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在《冬冬的假期》 里,冬冬外公严格督促冬冬学习古诗,抽查他背的那首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处还刻意设计了停顿。这便是对以冬冬外公为代表的第一代台湾移民思家难回的心理创痛的明确指涉,诉出了千千万万台湾人内心深处最痛的离乡之伤。通过这样的细节刻画,让影片有了更自在的情感抽离和冷峻的记叙风格。

  影诗化的表现手段上,运用隐喻的细节,也是他擅长的手法。隐喻对故事的折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东方审美自古讲求含蓄之美,犹如中国画中的留白,给人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影片《悲情城市》以悲凉苍劲的镜头展现了当时动荡时局下的台湾在政治、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方面的各种矛盾与碰撞。欧陆娱乐官网,欧陆娱乐官网,

搜索